【臨醫藥事】 靜脈輸液,不盲從
發布日期:2023-07-07 瀏覽次數:2226
靜脈輸液,有人認為見效快,療效好。事實上當兒童發燒時,家長比較焦慮,要求輸液,但科學的診療表明靜脈輸液并不一定是最優解,反而更易引發不良反應。另外由于特殊的給藥方式,輸液的安全性不及口服,且靜脈給藥有明顯疼痛感,兒童接受度較差。因此我們不禁要問,靜脈輸液是真的“好”嗎?
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的一種方法,達到改善微循環、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目的。安徽省衛健委印發的《關于加強醫療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中強調,門診、急診原則上無需靜脈輸液治療的常見病多發病共53種,且近年來也在不斷要求醫療單位減少或者停止門診輸液。
1、靜脈輸液有哪些不良反應?
靜脈輸液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不能改善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還存在安全隱患,也增加不必要的醫療成本。
2、靜脈輸液能否轉為口服,如何轉換呢?
靜脈輸液通常用于無法使用或不宜使用口服藥品的患者,以及某些藥品只能靜脈注射使用的情況。若轉換為口服,需滿足一些條件才能轉換,如疾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患者能夠口服用藥,無吸收不良的現象,口服用藥后能夠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等。
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可將靜脈輸液轉換為同種藥物的口服劑型或有相同效力的口服藥物。及時將靜脈轉為口服用藥,大大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減少醫療費用。
3、總結
臨床靜脈輸液的使用,需要經過醫生的臨床診斷,依據病情判斷是否需要輸液。切不可自行輸液,患者遵醫囑用藥,在保證藥物安全有效前提下,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供稿:朱順
校對:劉啟迪
主編:肖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