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醫科普】認識下肢靜脈性潰瘍
發布日期:2023-11-17 瀏覽次數:1605
下肢靜脈性潰瘍(VLU)
俗稱“老爛腿”,也稱“臁瘡”,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占下肢潰瘍的80%以上。多發于小腿下1/3(足靴區)的內側或外側,以內側較為多見。其發病率女性是男性的3倍,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下肢靜脈性潰瘍具有病程長、低愈合率、高復發率等特點。潰瘍創面的遷延不愈與巨額的醫療費用,給病人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也會加重社會經濟負擔。
下肢靜脈性潰瘍是指下肢靜脈反流性疾病及回流障礙性疾病造成遠端肢體淤血、組織缺氧,從而皮膚發生營養障礙性改變,形成的皮膚潰瘍,是慢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進展過程中最嚴重的并發癥。其本質是下肢靜脈血液瘀滯引起的靜脈高壓。
下肢靜脈性靜脈潰瘍的危險因素:高齡(年齡>55歲)、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家族史、過度肥胖、有肺栓塞和下肢靜脈血栓病史、下肢骨關節疾病、多胎妊娠、父母踝部潰瘍史、身體缺乏運動、既往下肢潰瘍史、嚴重下肢脂質硬化皮炎、深靜脈血液倒流等。
下肢靜脈性潰瘍癥狀
1.患肢多有靜脈曲張,小腿、足踝部水腫,色素沉著,皮膚略硬。
2.疼痛、沉重或脹痛:久站或久走后出現,抬高患肢可緩解。
3.潰瘍呈圓形、橢圓形、斜形,表面有滲液,上覆污灰色腐物及發臭的膿液,不易收口。
4.偶有潰瘍纏綿不愈多年,瘡口呈菜花癥,轉成皮膚癌。
治療原則
1.去除病因,處理病變血管;
2.積極處理潰瘍創面,去除壞死組織,控制感染,促進創面愈合;
3.預防疾病復發與促進功能恢復。
下肢靜脈性潰瘍的癥狀明顯,對患者的肢體健康和皮膚健康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平時多注意創面部位的清潔衛生,患者要調整好心態,不要過于緊張和焦躁,避免感染、癥狀加重。
(文/圖 血管外科 劉玉龍)
- 上一篇:正確測量,掌控血壓
- 下一篇:【臨醫科普】留置針安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