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人民醫院骨科提醒您:別拿崴腳不當回事,“小問題”易引起“大麻煩”
發布日期:2024-07-02 瀏覽次數:1902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跑步打球下樓梯時不小心崴到腳,然后整個腳脖子腫得跟氣球似得,然而依舊我行我素健步如風。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崴腳雖然是常見的小傷,如果不重視起來,也有可能留下終身的傷痛。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踝關節扭傷占運動損傷10%-30%。如果未行有效治療,30%-40% 的踝關節損傷會導致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造成患者長期疼痛,反復扭傷,甚至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最近科室就收治一位病人,小姑娘在學校上體育課時不慎扭傷右腳脖,休息2周后腳脖是消腫了但一直疼痛沒辦法走路,于是來到骨運動醫學與關節鏡病區門診尋求幫助,副主任醫師李新領在門診給予患者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后懷疑扭傷導致踝關節韌帶損傷,完善踝關節MRI后發現小姑娘外踝腓骨尖部有一外形圓潤的小骨塊,再次詢問患者病史后發現小姑娘這個腳小時候就崴傷過,當時沒有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后來這只腳在運動時經常扭到,直到這次休息了半個月還一直疼痛。結合病史、查體和MRI診斷為“右外踝陳舊性撕脫骨折、右距腓前韌帶損傷”,當即收住院。
入院后完善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后給予患者”右踝關節鏡下游離骨贅取出+距腓韌帶損傷止點重建+距腓韌帶加強縫合”。
術前MRI
根據MRI檢查結果示:距腓前韌帶II度(重度)損傷,距腓前韌帶止點陳舊性撕脫骨折。
腓前韌帶損傷程度,最廣泛采用的是美國醫學會(AMA)標準 分類法:Ⅰ度:韌帶損傷,Ⅱ度:韌帶部分斷裂,Ⅲ度:韌帶完 全撕裂。而其中的 Ⅱ度損傷,即部分撕裂又可以分為 Ⅱ度輕 型( 撕裂韌帶少于一半)和Ⅱ度重型型( 撕裂韌帶大于一半)。
術前麻醉后測試患者踝關節前抽屜實驗陽性,提示踝關節不穩。
術中關節鏡下損傷的距腓韌帶
術后1個月復查時
是不是所有踝關節扭傷都需要這么隆重對待,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對癥保守治療是一般首選方法。治療的目的是促進韌帶的正常愈合,防止韌帶的進一步損傷。損傷后應立即按照POLICE 原則處理,即Protect:保護,Optimal Loading: 適當負重,Ice冰敷,Compression: 加壓包扎,Elevation: 抬高患肢。早期冰敷可以減輕疼痛、水腫和損傷組織的繼發缺氧損傷。在能忍受負重的情況下早期進行運動治療,主要包括本體感覺訓練和神經肌肉訓練,對促進韌帶損傷的恢復,降低踝關節功能不穩,預防踝關節反復扭傷都是有效的。
手術治療主要適用于韌帶損傷后慢性踝關節不穩,對于規范的保守治療 3-6 月無效的患者。然而什么是踝關節不穩,有以下的判斷標準:
四個主觀癥狀:
①走不平的路怕有崴腳的感覺
②怕走夜路
③劇烈運動時易崴腳
④一年之內歲腳超過二次
兩個客觀癥狀:
① 活動后踝關節外側反復胂痛
② 腓骨外側(腳踝外側)壓痛明顯
(如果上述6個癥狀超過3個及以上,結合B超和核磁共振考慮是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典型表現)根據上面這個列表各位讀者可以自查一下,若是存在以上癥狀,建議及時到科室咨詢就診。
當然如何防止出現崴腳也是重中之重,畢竟預防永遠比治療更加重要。我們應該在運動前充分熱身、拉伸下肢關節,注意運動場地安全,提前清理場地,佩戴運動護踝,避免過度疲勞下進行劇烈體育運動。
最后我們骨運動醫學與關節鏡病區建議廣大愛好運動的朋友們,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愛護我們的關節,祝各位讀者健步如飛、身體倍兒棒。
(文/圖 骨運動醫學與關節鏡病區 杜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