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成功開展新生兒PICC置管新技術
發布日期:2019-05-25 瀏覽次數:9161
PICC是經外周靜脈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其導管末端定位于上腔靜脈。用于為患兒提供中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保留時間為7天~1年。PICC在早產兒置管中,技術難度大,需要較高專業技術水平,是新生兒救治的一項核心技術。
近日,縣人民醫院兒科新生兒病區特邀蚌埠醫學院附屬醫院新生兒科護理專家副主任護師徐兵、主管護師史欣欣進行技術指導,成功為一名孕28周,體重990g的超低出生體重兒進行了PICC置管。PICC最大的優點就是由于中心靜脈管徑粗,血液流速快,高濃度、高刺激性的藥物通過PICC導管直接進入中心靜脈而被迅速稀釋,有利于藥物的及時吸收,有利于保護患兒的周圍靜脈,大大減少反復穿刺帶給孩子的痛苦。
由于早產兒各方面發育不成熟,皮膚特別嬌嫩,周圍小靜脈血管壁很薄,通透性高,靜脈穿刺難度很大。雖然腋靜脈穿刺已經開展多年,但是遠遠達不到靜脈輸液全程“一針治療”。加之早產兒住院時間長,有時住院長達2個月以上,長期使用靜脈營養,高濃度的靜脈營養液給患兒血管刺激較大,容易導致靜脈炎發生,一旦發生藥液外滲,嚴重者可造成局部壞死等不良反應。傳統的外周靜脈穿刺方法,留置時間短,需反復穿刺,增加患兒的痛苦和護理工作難度,因此早產兒靜脈穿刺及護理一直以來都是新生兒護理領域的一大挑戰,PICC穿刺術在新生兒科的開展也勢在必行。
該項技術的成功開展,不僅可以縮短患兒住院時間,而且還極大地解決了早產兒需要長期靜脈營養液治療的護理難題,為挽救危重新生兒及低體重出生兒開辟了持續,安全有效的靜脈通道,標志著縣人民醫院新生兒靜脈治療技術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填補了縣域內新生兒PICC置管技術的空白,對新生兒科靜脈輸液技術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供稿/新生兒科 林琳)